近日,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與哈佛大學簽訂了金額為1500萬美元(約9300萬人民幣)的“SOHO中國助學金”協議一事,引髮網絡熱議。不少人提出疑問,國內致富的地產商為何助學國外而不選擇中國高校。對此,潘石屹在其認證微博上回應,這次助學金只幫助在這些學校的中國貧困家庭學生。
  乍看上去,網上對潘石屹的質疑很有一番道理,其一是哈佛不缺錢,上得了哈佛的也不會太窮,而國內高校有的是貧困學子;其二是潘石屹等一批地產大佬之所以富得流油,是因為很多中國人都在辛辛苦苦地當“房奴”,所以地產商應該懂得感恩、懂得回饋國內百姓。
  但慈善終歸是慈善,做了就比不做強。我們想知道的是,那些質疑潘石屹的網友當中,有多少人認真捐助過國內的高校?當然,大家或許不如潘石屹富有,但有大錢捐大錢,有小錢捐小錢,做慈善的重點在於有沒有那份兒心,而不必攀比誰給得多誰給得少。舉例來說,如果是那位撿廢品資助10多名貧困學生的邢台張大爺站出來訓斥小潘,他可能更容易虛心受教。
  捐資助學不是繳納稅款,想捐多少、想怎麼捐全憑自覺自愿,別人本就無權干涉。關於“國內致富就該回饋國內”的想法,細想想則混淆了一些概念。在商言商,不想賺大錢的地產商肯定是腦子有病,至於國內的房價為什麼居高不下,剛冷一點就有人急著救市,那其實是“頂層設計”的問題,根子不在地產商。打個比方,一個飯館兒既然打出了10元自助隨便吃、生猛海鮮全都有的招牌,就不該責怪食客們吃得肚兒歪,而吃貨們也不太可能反躬自省,覺得自己虧欠了飯館。
  換言之,我們應該讓慈善的歸慈善、地產的歸地產,討論潘石屹捐資助學的新聞時,不應該把地產商有沒有“原罪”的問題裹挾其中。地產商的確不該富得流油,房奴的確不該背負那麼重的十字架,但那是另一篇“大文章”。
  除了拿地產商的“原罪”說事兒,網上也有人質疑潘石屹給哈佛捐錢,其實是想給兒子買張“門票”。如果此說為真,我們就更應該淡定。畢竟,哈佛到底有沒有節操,和咱們這些上幼兒園都得徹夜排隊的人關係不大。讓哈佛的歸哈佛,咱們還是更多地關註一下其他的問題。比如說,國內高校究竟是拿錢去蓋大樓了還是在培養大師?比如說,國內的慈善機構怎樣去改進工作才能少些負面消息?怎麼做才能破解信任危機?
  本報評論員  龐嵐
(編輯:SN171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t87vtvvd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